法身应化的条件

 

  一、智德要兼修,也就是专修,一定要有智能德性,才有办法得到法身的应用-证法身,开始修的时候,两手捏印,合十置于胸前,祈求 祖师大自在王佛,一切平安顺利,法身的应用,就是 大自在王佛的应用。

  二、调息净心,务使自己的身心清净,舒畅为第一要点,一念不生,虚空无边,星系林列,因为证法身后,时空是统一的,地球只是一微尘,法性佛与时空住在一合相里,就没有差别相的存在,也没有你、我、他以及物质的差别,地球显空,我独置身在这地球时空以及银河星系中,所有银河系只有一个,完全没有其他,这就是一合相,因为你若有一合相的差别的话,外在与内在就永远无法合一,所以一定要住在一合相里,法身显现,法身显现后,时空统一就没有差别相的存在。

  三、以心观想宇宙众生,相争相食,植物是我们腐化以后成为肥料才长出来的,而动物借着植物来养育牠们,而牠们再循环给人类吃,所以在地球上,动物、植物、人类是一种循环,也就是轮回的现象,生老病死,天灾人祸种种痛苦,一切自然界物质成、住、坏、空,终将变成空,己身百年,亦只是一剎那间,想想我们现在的肉身,八、九十岁已经算是长寿,近代最长寿的应是虚云和尚的一百二十岁,但在长寿中经历的生老病死,以及这个空间、空气、气候给人体的压力与破坏也相当严重,一切空苦无常,又要病,又要苦,一切一切身心的煎熬满重的,故人活在世间上,只有受「苦」一字,偶尔的快乐,只是一时的,快乐过去后,痛苦还是在,所以最永恒的快乐就是要修行,证道成佛、应用法身,不被这个时空控制到我们的身心。

  我们有没有想过,我们的亲朋好友,死后,不管是火葬、土葬、水葬,他们死后去了哪里?有修行的去哪里?没有修行的又去哪里?这一生付出什么?留下来的又是什么?如果有修行,证道之后来去自如,如果没有修行证道,一个人生老病死,临死前在病中受尽折磨,到最后四大皆空,终要离开,一切所爱、所得,最后统统被死亡全部夺去,生由何来?死从何去?时光一分一秒的过去,而我们为什么不珍惜这每一分每一秒,精进的修行,六度万行,以证法身之全知全能,如果没有修行,什么都不知道,而修行证到某一种程度以后,圆通自然而通,知道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以要知道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并不难,只要你用功修行,打坐、念佛,一定可达成,永远自由自在,这就是法身的应用,另一方面要做好人、行善事。

  四、默思妙空菩萨传下这样高的法,妙空祖师的信条,就是我们门规中的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就是我们做人最大的原则,一个人要安命乐道,一个菩萨要忘己为人,这才是一个菩萨道应做的,也是一个圣贤所应做的,一个人死后就默默消失掉,一切的好与坏留给后世评估,各位都在写自己的历史,你们的历史怎么写,由你现在开始,不管修行如何,我们第一要把门规摆在前面,莫忘门规,门规是你修行的最大原则,以及一生修行的成就与不成就,完全看你守门规的程度,所以一个人修行要有智慧,要有德行,才有办法超脱,为什么一再讲德,德很重要,一个人的德行名留千古。

  大家都知道,佛乘宗是结合禅宗、净土宗、密宗的精华在修,我们只知道禅宗以「念佛者是谁」参「未生之前我是谁」,根本没有文字般若的指导,今天佛乘宗有十无量相应心品、门规等很多可以参悟的地方,而且只规定华严经来印证道行,净土宗光一个念「阿弥陀佛」创一个宗派,所以佛乘宗的法是集合三大宗派在修,今天为加强各位打坐的定力,我从禅宗讲起,禅宗为三乘之通学,一般有理则,专用之可循,然 佛陀于灵山会上,所开之禅门,则已超出语言文字般若,思想范围,所示现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教外别传」,这就是禅宗 佛祖咐嘱摩诃迦叶尊者,是即「以心印心」大法付传,而达摩东来中国弘传,历代单传,禅宗传到五祖时,一直到六祖才真正把禅宗传开来,所以禅宗从六祖创宗,「北有神秀之渐,南为惠能之顿」,教法虽然悬殊,而理论行功仍然集中于一,终究的目标是证自性,惠能与神秀有何差别呢?神秀他没有实际去修,但他从理论上去悟,神秀是教外传,只求外、不求内,所谓求内,即是自性,他所求的自性是往外求,反而最后真正得传的是惠能,因为惠能知道往内求。

  中国之禅宗,可谓中印文化融汇之最高结晶,印度创教,中国弘传开,这是很合理的,因为目前为止,印度的佛教已经失传,反过来,中国对佛教相当重视,而且传得相当好,其义理,实可谓总经律论三藏之理奥妙,可说三无漏学行三总持,缺一不可,其智德一为之,理事彻底的觉悟,所以修行不仅智德要圆融,理事更要圆融,宇宙生命之奥妙,由初心之凡位菩萨以至觉行圆满之佛果,修行之理路尽在其中,然因历代禅宗大德皆自求悟证,挥手举足,一语半句之开示,就已经很足够了,不像现在,我们把经典拿来讲,把理论拿来悟,事实上修行要靠个人的体悟,不是外面大法师们讲一大堆,但现在的众生根器就是需要这些,古代的大德,都会禅机,他们禅机在一举一动之间,所以古代禅宗的祖师不随便讲话的,一句禅机就足够参悟一辈子。

  初机之可解,致迷理事无法圆融,现在的人,执着在理上,事无法实际上去修、去悟,也就是执理迷事,执事者成迷,就像盲人瞎马,徒诧空言,误入魔途者,亦有之,我与各位说法时,我也是战战兢兢,为什么呢?第一,我不想误了各位的慧命,求 祖师的保佑,因为弘法者,必须负起各位的因果,而且也不愿意误导各位走上迷途,所以一个弘法者很重要,其实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皆系应缘相机开示,佛涅盘后,经典之集结,亦是佛弟子各凭心领,予以有系统之整理,而后代大师,各凭一己法缘之契入而依之宏传,遂有宗派之分殊,但皆以证入佛果为共同之目标,其实分这么多宗派,终究是要证道成佛,完全没有其他差别,我今天所讲,全是 缘道祖师留下来的资料。

  三无漏学,为共循之理路,入门无二路,方便有很多种,明眼人皆知性体恒常,法住法位,要一多圆融,心物时空,理事一如,空有一如,称之为大自在,修行要一多圆融,长劫入短劫,短劫入长劫,完全由心转变,佛经所讲的三大阿僧祗劫,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,如果三无漏学修成了,当下自性显现,所以古代人能立即成佛,因为他悟到某种东西,悟到时空统一,悟到佛说的理,才有办法契入,当下成佛,空有一如,为大自在王佛之理境,释迦牟尼佛至今已两千五百余年,科学文化之发展,社会结构之变迁,生活方式之改变,道德观念与经济的改变,生活的改变型态,均迥然有异,修行不能食古不化,今天跟你讲什么就执着在什么,明天跟你讲什么就执着在什么上,要消化掉,用自己的智慧去分别对错,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偏执自困,将无量法门圆通之佛法困死于文字之下,不要被文字般若所困住,自性的显现,才是真正的智慧、法身。妙空菩萨为近代圆证一心之禅德,其行幻化不思议之神迹,诚分为体、相、智、德、理、事、能、用、时、空为实用。

  缘道祖师小时就跟 妙空祖师学佛,妙空祖师传给 缘道祖师的法,完全是针对众生的根器而传,所以当 缘道祖师传法给弟子时,完全没有事先就讲,缘道祖师传法很平实,就在生活中,一举一动中教人修行,佛法本来就在生活中,这就是一个菩萨行在人道中,一个菩萨的慈悲要以方便为主,所以修行不只是在道场中,而是在生活里,妙空祖师常说「学佛行者,真正用功,紧要处还在分证法身后,无量法门的开学」,修行必须要配合生活,不是说我把妻子、孩子、丈夫丢下,入深山去修行,最基本的人道一定要做到,该负起的责任,对社会、对家庭、对父母还是要负责,所以佛乘宗的修行完全以方便法为主,普通人一般只搞文字般若,很多法师与修行者只在文字上转,毕竟文字般若是别人的智能,对你只有启示,没有真正达到修行的目标,一直待在死水潭中,虽说菩萨道者,己尚未度、度人为急,今生不成,多生再修,但不知一旦失却人身,要去哪一道不知道,所以这一生一定要好好修,世尊说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佛法难闻今生已闻,人身难得更要向今生修,人死后自己是否仍能做主?不是几句空话,可以当得起,所以师以自觉觉他,不可偏失,佛法贵在实践。

  「阿弥陀佛」与「大自在王佛」最大的不同在于,阿弥陀佛是他力,大自在王佛是靠自力,将来想去哪个净土就去哪个净土,不用靠 佛菩萨来度你,解行要相应,用功要精进,应可有望,人最怕懈怠,一定要精进,成佛自然有望,成佛为人天师,故师教人修法,从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之维护,以至由初发心至等觉开始运用,为何渐次,为何顿入,皆不厌其繁琐,反复开示,其理也就在此。

  以前的老弟子,以及上过 缘道祖师课的人,都知道祂是不厌其烦的一直交代,一直交代,一直教,有弟子认为,缘道祖师讲的课都一样,为什么呢?因为祂看上次讲的课你还没有悟进去,还不懂,这一次祂再教你,让你回去再悟,看能不能悟出一点东西出来,但好像很少有弟子悟到这一点,所以不断重复的开示,这就是不执一法、不失一法,教理行果,所修的理事都是一样,缘道祖师的交代和我的交代是一样的道理,皆是不厌其烦。

  修行要融会贯通,我闭关前曾讲不少课,但现在所讲的和以前讲的也差不多,但都不厌其烦,一再交代,要修行,要知悟,要证悟,要把自性、理事圆融修出来,所以我闭关前一直排功课,但没有几个人做到,大家都很忙,「忙」有时也是一种借口,只要你肯精进,这一点借口都可推得掉,只要你想这一生证道成佛,这一生一定要到净土去,自然而然会精进的修。

  当你忙到完时,说不定无常已来到,或病已在身上,再来想要好好修行,就太慢了,生病来时,要修行也只有体悟了,要深入修行也不容易。所以各位要赶快精进的修,不管如何,法讲很多,理论也不少,实际上要实修,而且佛乘宗也是讲实修,只有自己实修,才有办法领会更多的东西出来,才有办法把自性找出来,希望各位,理也听多了,只是实修缺乏一些,希望各位能更精进的修。

 

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...